♪ 你如此特别,我又怎会失望 ♫
(相关资料图)
每天上午9 :30,伊姐在这等你
文 | 伊姐(周桂伊) 杉姐
安娜,在任何一种语言里,都是一个美好的名字,代表着甜美、优雅、善良。
在意大利,也有个叫安娜的小女孩,每年生日,家人都会精心为她准备“盛大”的生日派对。
而且,每次生日,都会收到妈妈特别为她准备的生日大礼。
两岁,是毛绒小玩具。
三岁,是立体书。
四岁,是粉色的学习桌。
五岁,是一辆自行车。
六岁,是画板。
七岁,是游泳课。
每一年的生日, 安娜都像童话里的公主一样,被欢声笑语、鲜花彩带、各种礼物,以及朋友家人的祝福包围着。
可时间悄悄流逝,安娜不再喜欢妈妈的礼物。
她看着妈妈送的钢琴,抱着双臂,直接把头别了过去。
当爸爸建议她和朋友一起四手联弹时,安娜忽然拉下盖子,差点把朋友的手砸断。
她为什么不喜欢过生日了?答案很残忍:安娜慢慢意识到妈妈在她出生的那天去世了。
(第一次去母亲墓地的安娜,没有献出手中的花,而是把它撕碎了)
以上片段,来自意大利电影《妈妈的礼物》,它被称为意大利版的《你好,李焕英》。
它是近期院线电影中,最温软,也最强劲的一颗催泪弹。
安娜从小就活在“妈妈去出差”的谎言中。
漫长的等待里,她没等到妈妈回家,却渐渐明白,自己的生日就是妈妈的祭日。
没有妈妈的陪伴,热闹的生日宴,也只是欲盖弥彰,用来掩盖这个家庭的支离破碎。
十八岁生日前的一个晚上,处在青春期档口的安娜,彻底爆发了。
她和父亲大吵一架,冲客人大爆粗口,冲出家门口,搭上陌生男人的车,离家出走......准备结束这“每年拆礼物的狗屁戏码”。
但一场意外之后,时空穿梭,安娜和妈妈艾丽莎相遇了。
时间退回到2002年,妈妈怀孕的日子。安娜不敢相信,第一反应是躲避。
她把自己关在卫生间,却忍不住拿起妈妈的香水、项链、睡袍,疯狂呼吸。
妈妈要扔掉的旧衣服,她劝她留下来,当作宝贝。
艾丽莎做的苹果派,她第一次吃,就喜欢上了。
看到爸妈同时出现在家里的灶台边,她紧张极了。那不是来自陌生人的尴尬,而是从未有过的新奇和幸福。
没见到妈妈之前,她恨妈妈的礼物,更恨妈妈。
但真正见到妈妈的那一刻,那些厌恶感,全部消失了。
安娜为了和艾丽莎待在一起,她谎称自己的妈妈因癌症住院,父亲现在在南非,无家可归。
她要把十八年来,缺失的母爱,全部要回来,对艾丽莎寸步不离。
而面对这个忽然闯入的陌生姑娘,一向独立的艾丽莎,也显得有点不适应。
但孩子与妈妈的联结感,是人类世界最大的魔法。
明明不喜欢陌生人留宿,却耐不住她的死缠烂打。
两人大吵一架,艾丽莎还是陪着安娜去买吃的。
在酒店住宿那一晚,安娜假装睡着,然后一个翻身,扎进了艾丽莎的怀抱里,她手足无措,却无法掩饰脸上的幸福。
影片中最隐蔽的暗线,是妈妈明明不认识女儿,但两个人的相处,却无比自然,无比真实,时时刻刻都在上演“我和我妈的日常”。
她们像闺蜜一样聊感情生活,像姐妹一样换鞋子来穿。
看到安娜受伤,妈妈的心会跟着疼。
安娜爬到高处,妈妈看一眼,就会害怕,并强迫她立刻下来。那是一种下意识的身体反应,连科学家都惊讶于它的神奇。
在意识到与妈妈的相处就要结束时,总是“冷冰冰”的安娜,扑进了艾丽莎的怀里。
但她们偶尔也拌嘴,毕竟,天下真没有不和妈妈吵架的女儿。
艾丽莎执意要把她送走,安娜虽然没说一句话,但重重地关了车门,满屏都是“不爽”。
面对安娜半夜的无理取闹,艾丽莎会坚决地说“不”。
两个人一起挑选礼物,艾丽莎喜欢钢琴,安娜却偏偏要选架子鼓。
在得知安娜不好好工作的时候,艾丽莎甚至给了她一个耳光。
安娜珍惜和母亲相聚的时光,却忍不住时常任性。
艾丽莎不认同安娜的很多观点,却总是在无形间流露出对安娜,母亲般的呵护与担忧。
全世界都看得懂她们是母女,但只有艾丽莎不知道,毕竟孩子还没生出来,又忽然跑来一个十八岁大闺女这事,真不敢想。
我把这次的时光穿梭,看作是妈妈和女儿的双向奔赴,是穿越了时空和生死的漫长告白。
在这个时空里,安娜心头最大的伤口——
母亲为何要送那些过时且不合自己心意的礼物?为何缺席了自己的人生?也被彻底撕开。
原来,妈妈并不是去出差,而是因为在产检中,发现自己患上了恶性肿瘤。
为人母的喜悦与死亡的悲恸,同时向她袭来,两股极端的力量在身体中交汇,在普通人和妈妈的身份之间,她选择了做妈妈。
噩耗突如其来,她最想确认的不是还能活多久,而是:“我能看到我女儿吗?”
每次谈到女儿,艾丽莎的心中都满是期待——
遗传自己的金发;
眼睛要像爸爸;
个性最好乐观积极,内心坚强一点更好,最重要的是有内在美……
而那些又蠢又过时的礼物,是妈妈竭尽全力,燃烧了最后的光亮,为女儿送来的“妈妈的爱”。
妈妈争分夺秒为女儿挑选了十八件礼物,用这样的方式来陪伴安娜,直到她成年。
非常有意思的是,妈妈的礼物,很多都是安娜的主意。
七岁那年的游泳课礼物,正是艾丽莎看到安娜游泳的样子后决定买下的。
和母亲一起挑选礼物的过程,是安娜和原生家庭的和解。
安娜讨厌钢琴,但看到妈妈在琴行摸琴键时的表情,她忽然理解了那个礼物,回到现实生活后,她甚至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弹了一下。
她读懂了父亲的担当,他明明对妻子的死,无法释怀,但仍会装作开心的样子,为安娜庆祝生日。
只因为,那是艾丽莎希望看到的样子。只因为,他是爸爸。
影片中有一幕,安娜潜入水中,亲吻了妈妈的大肚子,与还未出生的自己说你好。
那一刻,我眼泪模糊。
安娜有那么多恨,但那些恨的内核,其实是无法原谅自己。
原来,自己的出生,没有杀死母亲。原来,母亲是那么期盼她的到来,她是母亲生命最后的时光里,一道闪亮的光,照亮了她灰暗的末路。
安娜,是命运为母亲安排的,最好的礼物。
戴锦华教授在采访中,曾经谈到母女关系,她直接承认“我不想变成我妈妈”,但却最终与妈妈相守了33年。
妈妈离开的那一刻,她忽然发现自己丧失了所有的身份,不再是一个女儿,不再是一个在爱的重压、爱的羁绊、爱的牵系当中生活的人,因此倍感失落。
在我看来,母亲和女儿的关系,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去形容,一定是“羁绊”,而非“亲密”。
《妈妈的礼物》中,安娜和艾丽莎都不是对方眼中理想的妈妈或女儿。
艾丽莎美丽、善良、隐忍,几乎是所有传统女性的标杆。
她在生命的尽头,坚持工作,为陌生人找工作;
会在丈夫有比赛的时候,隐瞒自己的病情,只为顾全大局。得知自己患癌症的当天,她把病历单扔进抽屉。
她从不麻烦别人,哪怕怀孕和癌症同时到来,也仍要坚持“我可以”。
安娜不想成为艾丽莎,她太紧绷了,太疲惫了,压力那么大,却从不能表露。
和一个完美的妈妈相比,她更喜欢看到妈妈轻松的笑容。
那个和她一起炸苹果片的平凡妈妈,就是最好的妈妈。
不想成为妈妈,不是因为不爱妈妈,而是因为太爱。
妈妈的艰辛和痛苦,她感同身受了,才活成了反面。
妈妈是女儿的一个参照,在漫漫人生路上,做了那个先蹚水过河的人,如此,才有了活出自己的女儿。
安娜呢?艾丽莎一定不会想到,她的女儿长大后,会吸烟、喝酒、怼天怼地、离家出走......
甚至连她的模样,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,但她们依然彼此依恋,不停地为对方考虑。
影片最催泪的那一幕,是母亲躺在手术台上,临时要了纸和笔,给女儿写信,她热泪盈眶,表情里全是喜悦。
悲的是生命即将结束,喜的是女儿要出生。
提笔的那一刻,她写下:亲爱的安娜。
母亲认出了她,更欣然接受了她——一个几乎和她想象中,完全相反的女儿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妈妈的礼物”,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。
在物质充裕的今天,礼物已经不再稀有,但看完电影,我们才更明白,艾丽莎的礼物,分量究竟有多重。
她承载着母爱,更诠释了妈妈在病魔面前,拼尽全力的样子。
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,所以创造了妈妈。母亲节要到了,所有温柔的祝福,都不及我们对母亲的爱的三万分之一。
我真心建议大家带上妈妈,带上孩子去影院看看《妈妈的礼物》,它是一场双向的告白,是我们理解母亲、成为母亲的一份,珍贵的礼物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南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